首页>>

夏铸九鼎(二里头与夏文化)

2022.09.13 08:15 来源: 洛阳网

网格纹铜鼎 (资料图片)

  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因年代久远,夏文化还带着神秘色彩,今天人们想看清它并不容易。

  比如,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夏人为何祀龙、如何征战,九鼎、牙璋究竟有什么作用?也许当你来到洛阳夏都二里头遗址,很多问题就有了答案。

  镇国之宝说九鼎

  从夏王朝开始,华夏文明进入了青铜时代。

  洛阳夏都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不少青铜器,其中青铜鼎只有一件,就是网格纹铜鼎。它个头不大,造型古朴,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被誉为“华夏第一鼎”。

  按考古学的说法,人类文明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我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前后开始,到战国时期结束,包括夏、商、周三代。

  青铜是铜与锡、铅等的合金。鼎本是寻常物件,用来烹煮食物,当它从陶鼎变成青铜鼎,就有了礼器的功能。九鼎代表国家和王权,更是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今天,形容说话分量极重时,人们会用到一个成语,就是“一言九鼎”。

  九鼎为何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这得从它的铸造者说起。据《史记》《汉书》等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为九州,并“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九鼎就是天下九州的象征。也有说法认为九鼎是大禹的儿子夏启所铸,如《墨子》中就称“昔者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

  大禹是夏王朝的奠基者,夏启则被视为夏王朝的开国之君。无论他们父子俩谁铸九鼎,都对华夏文明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东晋时的王嘉曾在《拾遗记》中说,九鼎分阴阳,也象征国运,平时鼎中贮满水,可用来占卜吉凶。他举例称:“当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将末,九鼎咸震。皆应灭亡之兆。”

  昔三代之居(君),皆在河洛之间。商灭夏后,曾迁九鼎于商;周灭商后,又迁九鼎于洛。周公营洛,“居九鼎焉”,史称定鼎洛邑。他在这里制礼作乐,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

  尽管史书对九鼎多有记载,然而,今天人们已很难说清九鼎的样子。因为到东周灭亡时,九鼎已下落不明。有人认为王权衰微,天下纷争,诸侯觊觎天子之位,是九鼎失踪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鼎“定居”周王城

  东周前期称春秋,后期称战国。当时,第一个挑战王权、觊觎九鼎的人,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以伐陆浑戎为名率大军北上,直抵周王城附近的洛水之畔。周定王无奈,派王孙满前去劳师,楚庄王则故意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对象征王权的九鼎表现出莫大的兴趣。

  面对楚庄王的挑衅,王孙满委婉地敲打他说,周王朝定鼎洛邑,“卜世三十,卜年七百”,这是天命,不可违抗。如今周德虽衰,但天命未改,因此“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庄王还嘴硬,说楚国想铸九鼎易如反掌,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得天下确实“在德不在鼎”。想想晋、齐、秦等诸侯强国环伺,自己称霸中原的时机尚不成熟,他只好悻悻地退兵。

  战国初期,秦惠王效仿楚庄王“问鼎中原”,也发兵到洛阳欲夺九鼎。见周天子为此忧心忡忡,大臣颜率便去向齐国求援。他对齐王说:“秦国不讲道义,只要您肯发兵,天子宁愿将九鼎交给齐国。”

  齐王大喜,立刻发兵吓退秦军,随后便想到洛阳求取九鼎。颜率问:“不知您要从哪条路将九鼎运到齐国?”齐王说:“我想借道魏国。”颜率说:“不行啊,魏国早就想得到九鼎,从那儿走九鼎就出不来了!”

  齐王想了想,说:“那我就借道楚国。”颜率马上摆手:“走楚国更不行,您也知道,楚国为得到九鼎可是谋划很久了!”

  齐王问:“那我该怎么办?”颜率说:“以前周人灭商,得到九鼎,一只鼎就要用9万人才能运走。只要您有实力,定好路线,随时可以去取九鼎。”齐王这才知道自己上了当,不再惦记九鼎。

  日益强大的秦国却始终不忘求取九鼎。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攻占宜阳后来到周王城,要试试鼎的轻重。他用力举起“龙文赤鼎”的雍州鼎,结果被鼎砸伤,死在洛阳,可见此时九鼎尚在。几十年后,秦灭东周,九鼎的下落却成了千古之谜。

  女皇明堂再铸鼎

  九鼎是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秦国也觊觎了很久。按理说秦灭周后,会把九鼎运往秦都咸阳,可后来秦始皇未见九鼎,“泗水捞鼎”也无功而返,九鼎从此下落不明。

  在《史记》中,司马迁有两种关于九鼎下落的记载,一种是秦灭周后,九鼎入秦;一种是“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即沉入泗水不见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于彭城(今江苏徐州)斋戒祈祷,派上千人到泗水捞鼎,却连鼎的影子也没见到。有学者认为,秦始皇之所以改用传国玉玺,就是因为没有得到九鼎。

  那么,九鼎究竟去了何处?没有人能说清。清代有学者提出,战国晚期,诸侯对九鼎虎视眈眈,周王室无力自保,便将九鼎销毁铸钱,对外则声称九鼎不知去向,以免诸侯再来争抢,惹出祸端。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因为九鼎代表天命所在,周王室岂能甘心如此自毁?

  随着时间的推移,九鼎的地位渐被传国玉玺取代,但后世仍有“不走寻常路”的帝王重铸九鼎,比如武则天和宋徽宗。

  公元690年,女皇武则天在洛阳登基,建立了武周政权。数年之后,她重建明堂,号通天宫。《资治通鉴》中记载,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夏四月,铸九鼎成,徙置通天宫……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当时,武则天还想以“黄金千两涂之”,有大臣进谏称九鼎贵在质朴天然,不宜装饰黄金,武则天这才作罢。

  武则天将九鼎列于明堂,还为此作了《曳鼎歌》。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三月,宋徽宗在汴京重铸九鼎,“用金甚厚”,并取九州水土置于鼎中。后来,这些鼎都没了下落。(洛报融媒·洛阳网首席记者 张广英)

[ 责任编辑:马佳佳 ]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