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简体 繁体

古寨遗址竹马,苏羊村里人家

2021.09.01 09:21 来源: 洛阳网-洛阳晚报

  名称: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

  级别:中国传统村落

  路线:市区—洛宜快速通道—滨河南路—315省道—安虎线—苏羊村(75公里左右)

  看点:古寨、民居、遗址

  建议游玩时间:2小时

  石磨石碾石马槽,土墙土房土院子,老街老巷老村落……这就是苏羊村给人的第一印象。

  苏羊村位于宜阳县张坞镇,占地1.5平方公里。作为中国传统村落,苏羊村有三大特色:苏羊古寨、苏羊遗址和苏羊竹马传统艺术表演。

  一座古寨,历尽沧桑

  从市区出发,走洛宜快速通道,过宜阳县城,经安虎线向西,近两个小时能抵达苏羊村。来到苏羊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苏羊古寨。

  苏羊古寨是为了防御外患而建的,原来四面都有寨墙,目前只残留数百米长的北寨墙,墙高5米至8米,宽约6米,寨墙外有10多米深的壕沟,易守难攻。

  苏羊古寨现存南北两个寨门,其中南寨门保存较为完好,高约8米,上题“南望华岳”,下题“向阳寨”,时间为“民国甲戌应锺月”。北寨门看上去更显沧桑,据村民介绍,北寨门原和南寨门一样,由花岗岩砌成,上面还有“北临洛水”的匾额,只是历经风雨,早已脱落不存。

  苏羊古寨形成于元代以前,分为东寨、西寨,现存建筑多为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古寨内石板路纵横交错,青砖瓦房和夯土瓦房错落有致,多坐北朝南,以四合院为主,依稀可见村庄昔日的繁华。

  据一个代姓村民介绍,古寨内南北道路为主街道,东西道路为小巷,之前每条道路尽头还有小庙。

  走在村中的小路上,随处可见石拴马桩、石马槽、石碾盘等,仿佛穿越回古代,土墙上一簇簇疯长的仙人掌,给古老的院落增添了一丝生机,偶尔一两声鸡鸣,衬托出村落的幽静。

  一处遗址,历史悠久

  逛完苏羊古寨,可以游赏苏羊遗址。

  苏羊遗址北临洛河,南望熊耳山,沿洛河分布,总面积约63万平方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分为苏羊区、下村区和留召区三部分,各区的东西两面均有沟壑,下村区和留召区还有人工壕沟,将每个区域分隔为独立、完整的聚落。3个区域的聚落组合成一个大型中心聚落,其中苏羊区属于核心区域,这也是苏羊遗址名称的由来。

  从2016年起,文物部门在苏羊遗址进行了系统的文物调查和试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现房址3处、灰坑10余个、明清时期墓葬1座。

  苏羊遗址出土有泥质彩陶、泥质黑陶、夹沙灰陶以及大量石器。苏羊遗址出现的年代是中原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的初始阶段,苏羊遗址废弃后,洛阳地区进入二里头文化阶段。

  如今,走在苏羊村里,只要您耐心寻找,很可能在土墙里、田野中甚至道路旁,发现残存的陶片等。

  一种非遗,气势宏大

  苏羊村里,还有一个宝贝——苏羊竹马。

  相传,“苏羊竹马”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将孙武与吴起操练军队的阵法。人们将他们操练军队的各种阵法,演变成民间传统的舞蹈形式,并口传心授至今。

  所谓竹马,是把竹篾扎成马的形状,糊上彩纸,加以装饰制作而成。表演者身穿戏服,将竹马绑在腰间,在鼓声、铃声、鞭炮声中,摇动马头,模仿骑马的各种动作,称为“跑竹马”,最多时,百人同时表演,不停地变换队形,气势宏大,蔚为壮观。

  在苏羊村,村民仍保留着节日“跑竹马”的习俗。2011年,苏羊竹马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今,在苏羊竹马传习所和展示馆里,游客能看到用竹篾扎成的竹马,马身上糊着色彩斑斓的纸,惟妙惟肖。(记者 张宝峰 文/图)

[ 责任编辑:马佳佳 ]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