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便下襄阳向洛阳(诗话洛阳)

2016.06.07 09:43 来源: 洛阳网—洛阳晚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真实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他也因此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被世人尊为“诗圣”。杜甫有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其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表达的是他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这一年杜甫51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多年,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表现了捷报到来的突然,“忽传”“初闻”使用得相当精准。当他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时,喜极而泣,悲喜交加以致不能自抑,也正是这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紧接着,诗人“层层递进”,“却看”和“漫卷”形成连贯的动作,将那份惊喜的心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该句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当诗人悲喜交加,“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须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此刻消散了,亲人们都转而笑逐颜开,喜气洋洋。因此,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句,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狂态”;“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已经开始进入“狂想”状态了,此时虽然身在梓州,但心已飞回故乡。至此,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将收尾。尾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又用“即从”紧连“便下”,一气呵成,不失活泼又非常形象。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犹如闪电,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疾速飞驰奔回故乡的画面。 (熙玺)

[ 责任编辑:马佳佳 ]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