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及影响

2017年04月21日 15:47 来源: 洛阳网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健康保持动态平衡,使人类得以正常生长、发育。一旦污染物质破坏了这一平衡,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慢性危害,而且还会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远期危害,这些危害具有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而且情况很复杂。
  一、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征
  相对于其他因素带来的健康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影响有着不同的特征。
  首先是影响范围大。环境具有共享性,污染事故一旦发生,其影响的往往是共享这一环境区域内的人群,少则几人,多则上万人。
  其次是作用时间长。有时环境污染出现后,短期内影响暂时不显著,但在一定时间内威胁着人类健康。接触者长时间地暴露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有的可达几十年甚至更长。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这种环境污染不容易被人的感官所发觉,是看不见的杀手。
  第三是污染情况复杂。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受到大气、水体等的稀释,一般浓度较低。但由于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它们不但可通过生物或理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讲解和富集,改变其原有的形状和浓度,产生不同的危害,而且多种污染物可同时作用于人体,产生复杂的联合作用。
  二、不同类型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是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存在和发展,对人体、生态造成危害的现场。大气污染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也可以通过接触皮肤、眼睛瞪部位危害人体。大气污染物复杂,有害物质的特性也有很大差异,大气污染的危害性包括急性中毒、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重要机能障碍以及其他系统疾病。此外,全球气候的变暖对人类健康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给许多病菌的繁殖、传播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温度。
  水体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水体污染。水体病原体污染可以导致传染病的暴发。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来自城市污水、医院污水及屠宰、制革、洗毛、生物制品等工业废水和牲畜污水。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被污水的水量占河流稳定流量的40%以上,水体的严重污染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
  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  土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物性传染病的危害。如儿童游戏、土建、农田作业等带来的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如通过使用污染后蔬菜、瓜果等方式感染。二是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不易排泄,逐渐蓄积,当超过人体的胜利负荷时,就会引起生理功能改变,导致急慢性疾病或产生远期危害。三是残留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种积累,通过食物危害人体的健康。大量含有机物的农药,都具有降解难、无害化难得问题,但目前农业生产还不能全部用低毒低残留的产品替代,持久性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成为食品生产的安全隐患。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良好的环境是生存的基础、健康的保障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生活、生产场所,人的健康与环境息息相通、密不可分。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还能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
  环境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健康,在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调节功能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如果环境的异常变化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就会引发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人们在利用和改造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进而对自身的健康产生危害。只有与环境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人类才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健康,并保证永续发展。
  2、健康的维持、疾病的发生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
  环境中既有诸多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有利因素,例如清洁和成分正常的空气、水和土壤,适宜的气候等;也存在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例如严寒酷暑等恶劣的气候条件、土壤和生活饮用水中某些化学元素含量异常等。人体健康的维持与疾病的发生是外在环境因素与人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不仅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还包括经济、教育、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以环境化学因素为例,既含有人类生存和维持健康所必需的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也包括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排出的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3、环境污染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环境与健康问题有传统与现代之分。传统环境与健康问题与贫困和发展不足、基本生活资源短缺有关,现代环境与健康问题与忽视可持续发展、不注重环境保护有关。
  近百年来,全世界已发生多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健康危害事件,例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痛痛病事件等,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在我国,环境污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危险因素。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出生缺陷等问题日益凸显。
  4、环境污染造成健康危害的大小与暴露程度有关
  环境污染特别是化学物质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一般都是通过接触含有这些物质的空气、水、土壤、食物等介质而发生的,这种接触一般称为暴露。
  暴露是环境污染造成健康危害的决定因素。不管污染物的毒性有多大,没有暴露,就不会造成健康影响。一般情况下,暴露量越大,产生的健康效应也越明显。
  暴露的途径、强度和时间与健康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污染程度轻、接触时间短,一般不会造成健康危害。长期接触低浓度的某些污染物,可能会造成慢性健康危害或远期健康危害。
  5、老人、孕妇和儿童对环境危害更敏感
  不同人群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反应存在差异,通常把对环境中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一般情况下,老人、孕妇和儿童对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更敏感,应注意防范。
  与普通人群相比,易感人群会在更低的暴露剂量下出现有害效应,或者在相同环境因素变化条件下,易感人群中出现某种不良效应的反应率明显增高。
  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生活习惯、暴露史、心理状态、保护性措施等因素影响人群的易感性。对每一个体来说,影响易感性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所导致的易感性增高。
  6、环境与健康安全不存在“零风险”
  通常,风险与收益相对应。以化学物质为例,如果它们被误用或不够谨慎小心地使用,则可能带来危险。但是,人们离不开化学物质的应用,它们在很多方面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便利。因此,我们需要接受化学物质应用所带来的一定风险。
  绝对安全的“零风险”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不可能将环境中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完全消除,只能尽量将风险控制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使之对健康的影响处于可接受水平。
  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卫生标准是为了保障人体健康而制定的。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这些标准对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容许含量等的限制性规定,可保障人体健康的相对安全。
  7、重视自我防护,可预防或减轻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危害
  环境污染所导致的健康危害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弱效应,且发展呈渐进性,不易被察觉,一旦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产生严重的健康后果并难以治愈。因此,事先预防比事后医治更为重要。
  造成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包括人们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尽管环境污染大都在个人的可控范围之外,但通过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重自我防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减少接触、降低暴露,可减轻或消除其造成的健康危害,从而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
  8、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的责任
  随着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日益凸显,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保护环境、维护健康需要国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无节制地消耗资源,是造成环境恶化进而危害健康的重要根源。每个人都应反对奢侈浪费,提倡环保、简朴的生活方式,从自身做起,营造一个有益健康的环境。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提高自己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的意识,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污染和破坏环境,有序参与环境监督,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环境权益。(本文整理自网络综合)

责任编辑:赵柳玉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