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专家到洛宁县观摩谷子生产情况

农技推广人员正在对谷子示范方测产
近日,洛宁县小界乡卫洼村的旱塬上迎来了特殊的客人。来自全省的100余名农业技术专家到此观摩谷子生产情况。
卫洼村的谷子千亩示范方,是河南省谷子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示范项目,承担着全省谷子简化栽培、全程机械化等技术创新和推广任务,也是我市旱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重要载体。
驻足田埂,千亩谷子地好似一张金灿灿的毯子,成行成畦的谷穗粗壮饱满,“笑弯了腰”。观摩时,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郭新建宣布,经测产,卫洼村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378.3公斤,超过旱地玉米的产量,每亩保底1500元的效益,也远远高出玉米。
“老把式”卫书坤的2亩谷子地紧挨道路,最先接受专家们的“检阅”。“一次水没浇,能达到这样的产量,实属不易。”“种植、收割全程机械化的创新,值得旱区借鉴推广。”……专家们不顾泥泞,走进田间,托起谷穗点评起来。得到专家的认可,卫书坤喜上眉梢:“咱这塬上,十年九旱。今年看收成,两亩玉米也不及一亩谷子。”
然而,来自市农业局的数据显示,我市秋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570多万亩,其中旱作玉米占了近一半。谷子虽然耐旱抗瘠薄,但农民种植的热情并不高。
原因何在?郭新建说,以前,谷粒太小,无法实现精量播种,大播量就少不了人工间苗。夫妻俩搬个板凳,坐在田里剔苗,一晌也就挪三五丈远,一亩地要干上两天。此外,谷穗结构松散,机收损耗大,人工收割、脱粒、晾晒,耗时又费力。
今年,在全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减玉米种植规模的背景下,河南省谷子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示范项目落户卫洼村。
在简化栽培、机械化作业的呼声中,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与农业机械装备企业联合研发新型谷子精量播种器,改进谷子收割机,并且通过优选种子、测土配方,实现了省时省工与高产高效的双赢。“明年夏天换茬,要让谷子‘当家’。”卫书坤笑着说。
绿色杂粮是我市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重点领域。然而,多数杂粮种植都面临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问题。对此,农业技术专家们表示,下一步,农业调结构、增效益,必须调动农民积极性。这也需要更多像种谷子这样的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 文/图)
[ 责任编辑:郑笑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