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吴,一代书生成名将

杜预像(资料图片)

邮票上的“三分归晋” (资料图片)
洛阳人熟悉杜甫,但对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似乎没有过多关注。
杜预是西晋名将,也是一位书生,长期生活在洛阳。他以博学著称,文能注《左传》,武能灭东吴。孟津黄河上的第一座浮桥——富平津大桥,就是他主持修建的,还留下了“杜预建桥”的典故。
杜甫平生以这位先祖为荣。人称“无所不有”的杜预,到底有多牛?
01 镇守荆州,奇袭西陵
杜预是书生,不善骑射,但胜在胆略过人,又极力主张伐吴,因此,征南大将军羊祜(hù)去世前,举荐杜预接替自己,完成灭吴大业。
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十一月,57岁的杜预被拜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荆州治所)。
事实证明,羊祜没有看走眼。不过,当时朝廷中支持伐吴的人不多,看好杜预的更没几个。
《世说新语》记载,杜预被拜为镇南大将军后,朝中百官到他家中祝贺。外戚羊稚舒恃贵而骄,见杜预用连榻待客,认为礼数不周,扭头便走,杜预只好请人把他追了回来。
动身前往荆州时,杜预曾在洛阳城东的七里桥停驻,百官都来送行。外戚杨济瞧不起杜预,也是“不坐而去”,后被名士和峤连拉带拽地找了回来。
尽管不被人看好,不拘小节的杜预却并不在意。他到荆州后,二话不说,先派出精兵强将,趁夜奇袭西陵。这个地方是东吴的西大门,一旦夺下,西晋的益州水师就能从上游顺流而下,东吴的荆州也就保不住了。
此时镇守西陵的总督名叫张政,是东吴名将。杜预想一举攻下西陵,难度很大。他也没打算强攻,只是偷袭,趁张政没有防备,抓了一批俘虏就回来了。
再说张政,他刚到西陵不久,就遇到这么一档子事,实在太窝囊了。怎么向吴主孙皓汇报战况呢?他想来想去,怕孙皓猜疑自己,只好轻描淡写地说没损失什么,打算糊弄过去。
岂料杜预挖好了坑,正等着他往里跳呢。
孙皓看了战况汇报,没发现问题。张政正暗自庆幸,杜预却把俘虏送到了吴都建业,还附有名单。这还瞒得住吗?孙皓盛怒之下,也没多想,直接把张政撤了。
杜预略施小计,就扫除了灭吴的一大障碍。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八月,他上书晋武帝,请求下达伐吴命令,准备速战速决。
是啊!有了羊祜的前车之鉴,他怕夜长梦多。
02 三次上书,催促开战
果然,朝中的权臣们还是百般阻挠,尤其是驻守在扬州的晋军主帅王浑上奏,称这会使东吴倾全国之力攻打西晋。贾充等人趁机说三道四,晋武帝又犹豫了,打算将伐吴计划再推迟一年。
杜预焦急万分,再次上书,提醒晋武帝抓住时机,不要给敌人留喘息时间。此时的晋武帝患得患失,不置可否。无奈之下,杜预第三次上书,请求立即开战。他愤怒地指出,那些反对伐吴的权臣是有私心的,他们只是害怕别人立功。如今西晋伐吴的消息已经泄露,一旦东吴做好准备,仗就不好打了。
这一次,杜预的奏章被送到洛阳时,中书令张华正在陪晋武帝下围棋。张华见晋武帝还在犹豫,就推开棋盘,劝晋武帝珍惜时机,立即发兵。
在长江上游造船的益州刺史王濬(jùn)也等不及了。
王濬曾在羊祜手下当参军,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公元272年,羊祜举荐他留任益州刺史,负责打造战船,为伐吴做准备。
如今,时间又过去了7年,羊祜也已去世。7年时间,王濬日复一日监造战船,训练水军。他造的战船越来越多,越来越壮观。比如,每艘战船可容纳2000多人,船上还能骑马驰骋,如履平地。战船周围有木栅栏,中间修城楼作为望台……然而,伐吴的命令迟迟没有到来。
无奈,王濬也上书催促。他说:“我负责造船已有7年,原先造好的战船有些已开始腐朽。我自己也70多岁了,恳切希望朝廷赶快下令开战,不能再等下去了。”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开战的命令终于下达。晋武帝调遣20余万大军,兵分六路,大举伐吴。其中,太尉贾充为大都督,统率诸军;琅琊王司马伷(zhòu)、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各领一路人马;益州刺史王濬负责率领巴蜀将士,从上游驾战船顺江而下;镇南大将军杜预为西线指挥官,具体任务是取江陵、占荆州,并负责在荆州地区调遣王濬的水师。
03 以计代战,一举灭吴
战事开始后,杜预在西线的进展十分顺利。
他喜欢用计,能智取的绝不硬拼。吴人和羊祜打交道多年,早已习惯了“羊公”的君子风度,哪知换了杜预,什么“以德服人”,什么“先礼后兵”,统统不讲究,偷袭反倒成了家常便饭。吴人一时难以适应,气得直骂:“走了个君子,来了个小人!”
他们再骂,也不影响杜预打胜仗。在灭吴之战中,夺取江陵是关键,而江陵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杜预便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陈兵江陵城下,却围而不歼,转头攻打沿江的要塞乐乡城。
吴军都督孙歆驻扎在乐乡城。杜预派出八百精兵,趁夜渡过长江,在乐乡城外四处点火,虚张声势,吓得城中的孙歆坐卧不安,以为“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当时,奉孙歆之命外出的一支吴军正好回城,晋军将士周旨等人混在其中,入城生擒孙歆,把他带回了晋军大营。
杜预兵不血刃,智取乐乡,将士们十分钦佩。从此,杜预军中流传着一句话:“以计代战一当万。”
此后,晋军又用10多天时间,连续攻克多座城池。扫清外围后,杜预集中兵力,顺利拿下江陵。江陵一破,各地吴军闻风丧胆,杜预很快占据荆州,东吴南方的很多州郡也望风归附。
当然,杜预老爱用“阴谋诡计”,让吴人恨得牙根痒痒。他们知道杜预有大脖子病,就将瓠(hù)挂在狗的脖子上,对着狗喊“杜预”。有的树长了包,他们也写上“杜预颈”,再疯狂地砍树泄愤。
再说王濬,他率水师顺流而下,进入荆州地区后,本应接受杜预节制,杜预却写信建议他不要停留,直取吴都建业,建立旷世奇功,王濬大喜过望。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王濬的战船连天蔽江,逼近石头城,吴主孙皓出降,东吴灭亡。
王濬将孙皓送往洛阳,晋武帝完成了统一大业,高兴地大宴群臣。后来,唐代诗人刘禹锡作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此诗正是西晋灭吴这一事件的生动写照。(洛阳晚报首席记者 张广英)